User
Password
Forget your password?
|
Join Us Now
Hello Guest!
|
Log In | Register
Close Panel
首頁
關於本院
緣起
宗旨
弘揚善導系淨土
指導師長
護持本院
護僧道糧
護持網站製作開發
印經護法
網站設計
網站發起序
網站地圖
連絡我們
阿彌陀佛淨土
法藏因緣
法藏發願
法藏修行
法藏成佛,名阿彌陀
佛剎名安樂
名號功德
善導大師
生平傳記
阿彌陀佛化身
唐朝往生傳
宋代往生傳
五部九卷著作
五部九卷表解
觀經四帖疏
觀念法門
法事讚
往生禮讚
般舟讚
彌陀淨土楷定
善導淨土思想
讚善導文
讚善導德行-印光
讚觀經四帖疏-印光
善導十德-法然
善導語錄
淨土文獻
印度淨土文獻
淨土三經
淨土論書
其他淨土經論
中國祖師撰述
中國淨土祖師撰述
其他淨土文獻
日本撰述
芬陀利淨院出版品
法然選輯_釋性一翻譯
善導大師五部九卷
印光大師文鈔
文鈔全集
白話語錄
近代淨土撰述
淨土思想
善導系三國七祖
善導系三國七祖年表
善導系三國七祖概說
龍樹菩薩
世親菩薩
曇鸞大師
道綽大師
善導大師
源信上人
法然上人
中國十三祖
中國十三祖年表
中國十三祖概說
初祖慧遠
二祖善導
三祖承遠
四祖法照
五祖少康
六祖延壽
七祖省常
八祖袾宏
九祖智旭
十祖行策
十一祖實賢
十二祖際醒
十三祖印光
淨土行法
善導系淨土行法
圖解念佛345
圖解三心念佛
圖解四修實踐行門
圖解淨土五正行
圖解淨業三福
淨土行門要點
淨業三福說明
善導系祖師行法
祖師行門概說
曇鸞行門
道綽行門
善導行門
源信行門
法然行門
近現代淨土高僧行法
印光行門
廣欽行門
妙蓮行門
懺雲行門
念佛實踐
念佛方法
念佛心要
佛號梵唄
淨土念佛釋疑
念佛人手札
妙好人
念佛人隨筆
寧淨心語
祖師法語
生活中念佛
臨終照護與往生淨土
安寧照顧與往生淨土
安寧照護
往生淨土
病中念佛
臨終須知
雲端與數位課程
佛經速解-動態科判
數位佛典課程
佛法影音系列
善導淨土名相辭典
念佛慢活
佛號影音精選
念佛茶道
輕食供佛
古琴精選
好書推薦
寺院巡禮
彌陀佛造像藝術
淨土石窟與變相圖
棉紙撕畫藝術
最新消息
【淨土念佛釋疑】重新整理上線。(點擊圖片進入專區)
【淨土念佛釋疑】專區以善導淨土法門為中心,並參考性一法師翻譯之《法然選輯》,於念佛實踐時所遇到之種種疑問,將問題分類並予解答。
本區特色如下:
一. 本專區以善導淨土思想為依據加以分類。
二. 已契入淨土的修學行者,尚徬惶不知從何法門深入者,或對如何念佛有疑問、乃至對念佛無法升起信心者,皆可在此找尋相關問題、獲得解答。
三. 本專區以淨土三經、善導系淨土祖師、專修淨土之高僧大德等之著述為依據,為四眾作解答。
四. 每一段時間本區會將整理好的問答新增上去。
五. 此次淨土念佛釋疑專區,已建立超過150個問答。
六. 本版面設計,為手機等行動裝置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讓淨土學習更為機動。
【淨土念佛釋疑】期許行者培養正知正見、建立對念佛往生淨土之信心,並以善導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為依歸。一切釋疑,皆願回向共生彌陀淨土。
立即前往閱讀
《法然選輯》勘誤表
《法然選輯》勘誤表 / 2022.1.25 / 請按鈕下載
[法然選輯]新書免費線上索取
點擊連結,了解此書內容...
《法然選輯》結緣
本書翻譯:
性一法師
,曾任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務長,畢業於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院‧印度學佛教史 博士。現致力於淨土念佛行門。 本書耗時兩年翻譯及製作,以最精美之排版與印刷品質呈現給大眾,為廣宣彌陀之本願悲心,完全免費流通結緣。 法然上人,日本平安時代末期、鎌倉時代初期的僧侶,日本淨土宗之開祖; 將淨土宗脫離大乘諸學派之「寓宗」地位,而以一獨立之宗派流行於世。 法然上人,依天台.比叡山出家,後因通達善導《觀經疏》〈散善義〉之「就行立信」釋之文意,而改宗淨土,提倡「專修念佛」,開啟淨土宗之一脈。其旨在於,彌陀本願,意在平等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 故只要
相信彌陀本願,專修「稱名念佛」
之行者,無有善惡賢愚,男女貴賤,等之差別,必能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 本書
《法然選輯》
,以大正藏83冊,《黑谷上人語燈錄》〈漢語、和語〉為主要文本。其中,
《選擇本願念佛集》
,收錄於
〈漢語燈錄〉
中,為組織、架構淨土宗「選擇本願念佛」之教理與實踐之體系,乃宣言「淨土宗」獨立之書。而
「法義篇」、「問答篇」,及「書信篇」
,則譯自
〈和語燈錄〉
,依法然上人說法之內容而分成此三篇。法然重念佛一行,故於文中,處處可見法然對念佛行者殷勤懇切之開示: 彌陀本願,及念佛之心要--如何念佛,為何念佛能往生淨土,念佛功德,並解時人對念佛之疑惑…等等。
【安寧照顧與往生淨土】
題目:【安寧照顧與往生淨土】/ 作者: 釋悟寧
死亡乃是六道輪迴中,此生之最後一程。人生若毫無解脫輪迴的修行準備,面對病與死自是恐懼害怕。故凡夫皆以死亡為最悲慘之事,而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念佛求生淨土,乃是離開輪迴、超越生死之法門。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此「一大事」,如《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更為一切眾生,能入不退轉地,世親於《法華經論》卷下詳論此「開示悟入」之要義:「為令證不退轉地示現與無量智業故。」(《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卷1〈2 方便品〉) 《無量壽經》卷下的第十八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故知,念佛生淨土乃是彌陀為令眾生超越生死,住不退轉的慈悲大願。 欲生於淨土佛國,時機為何?《佛說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故知,臨終之際,乃是行者往生極樂淨土之時。 然病中之人若信心怯懦、受病苦劇痛之擾,乃至惑業深重,恐怕一句佛號都提不上來。病劇之人,心力孱弱,不說平生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念佛;即便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故知成為病者之善知識,使之提起正念,了知彌陀之願,使其能面對生死,獲得緩和醫療,安然面對疾病,憶佛念佛,乃是大善知識之菩提行。 現代人臨終多在醫院,念佛行者也不免經驗一番疾病爭鬥而後捨報。故協助病患不抗拒死亡,而能坦然接受疾病與緩和醫療,乃至能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以免臨終往生之際,受到無效醫療搶救,障礙安詳往生之契機。這是念佛行者能提起正念面對臨終,進而往生淨土一道重要的門檻。 早期印度佛教在命將終結之時,即於祇洹精舍設有「無常院」,此院用於安置僧眾之重病者,使病僧於臨終之時,能捨離對房舍、衣鉢、道具等之貪著。堂內供奉阿彌陀佛立像,其左手下垂,執五彩幡,臨終者握幡之一端,表示隨佛往生之意。後世之延壽堂、重病閣等,即採用無常院之範例。 又佛陀時代,即制定僧伽或佛弟子關於「贍病」與「送終」之安寧照護,使其獲得康復或安詳捨報。古代僧制對醫病安養與送終之重視,現今佛弟子應秉持其慈悲之精神,提昇與融合當今醫療環境,重視人道關懷與守護病患念佛之信心,使其超越生死之懼,坦然接受疾病與肉身之毀壞,提起正念、安詳離世、得生淨土。 此一專區,將基本之安寧照護、如何成為一個淨土善知識、念佛行者於病中之態度、臨終助念等,輯錄一些文章,提供念佛人自用與助人之參考。
前往【臨終照護與往生淨土】專區
念佛人隨筆~10
題目:【學佛當逢其時機】
/ 釋悟寧 隨筆
猶如魚網纏母鯨 幼鯨求援船中人 將駛船筏向母鯨 子鯨護母陪身旁 切斷鯨尾纏縛繩 重獲自由鯨雀躍 能救所救兩漚和 慈悲救助同歡慶! 人類的發展,不管世間、出世間,皆愈趨衰敗,走向失控。世間法中,無助者需仰賴「社會支援系統」得到心靈與生活的救助。人類活在助人與接受幫助的系統中,受助之人不可輕,有朝一日也能助人。 解脫生死纏縛的出世間法亦如是。末法時代法燈將滅,已難有證悟之人來親授解脫之道。想要自我摸索,盲修瞎練,恐纏縛更甚。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無非是一條險路。 佛陀親授的解脫法門,初轉法輪,乃為契機的弟子們而設。當時得以依著佛陀的教導,自力修持,證得阿羅漢。那是佛陀親授教法的興盛時期,也就是「正法時期」。 「末法時期」,眾生根器狹劣,煩惱垢重,雖然義理傳播大鳴大放,多是紙上談兵,實證解脫者,難覓難尋。眾生五欲火燒,雖發菩提心,欲修菩薩法,遍覽三藏義理,觀心觀法,坐破蒲團,仍無法求得出離,可悲可憫。 佛陀憫濟末法含識,遂開演念佛解脫之法。難的是,當今眾生不能相信佛陀的慈悲,因此《佛說阿彌陀經》說這是「難信之法」。易的是,臨終遇善知識,一念至十念皆得往生,因此龍樹菩薩說這是「易行道」。 真正有智慧的善根者,善用佛陀為我們專設的解脫之法。此時此刻為纏所縛的我們,相信佛陀的慈悲,相信彌陀的誓願。我們求佛、我們念佛、我們感恩佛!這是佛的大慈大濟,我們歡喜涕泣,頂戴受持,何需懷疑拒斥,堅持不合時機的聖道解脫法? 如同欲脫困的母虎鯨,向能救的人求得出離,而免於盲目的掙扎,困死羅網。因而母子重聚,徜徉於自由的大海中! (2023/4/11)
更多念佛人隨筆...
祖師法語~11
題目:【臨終正念訣】 出處:《樂邦文類》卷4 / 作者: 善導大師
知歸子致問於淨業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乃屬後世,一念若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雖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家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逕之方,俾脫沈輪之苦。」 師曰:「奇哉斯問之要也!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淨土者,須先準備,不得怕死貪生。 常自思念:我現在之身多有眾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即得往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見佛聞法,離苦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弊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貪著。纔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念待死。 須囑家人、看病人、往來揖問人,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雜閑之事、家緣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呪願安樂之詞。此皆是虛華不實殃及之語。 及至病重,命將不可之時,家人親屬,不得來前垂淚哭泣,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記取阿彌陀佛,一時高聲,為我念佛,守令氣絕。待氣盡了,方可哀哭。更或有明解淨土之人,頻來策勵,其理最佳。若如此者,千萬往生,必無疑慮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當信而行。
(點擊繼續閱讀全文)
更多祖師法語...
「五會念佛」介紹
(原始影片連結: 五會念仏作法 - Go-e Nembutsu sahō)
「五會念佛」介紹
此「五會念佛」影片是,日本淨土真宗為紀念宗祖親鸞上人,每年在其忌日所舉行的「報恩講」法會上的行事之一。 淨土五會念佛,是唐.法照(751-838 年)根據《無量壽經》 裏「清風時發,出五會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的記載,而依五種節奏的引聲念佛的方式,所組成的念佛音調。在此念佛方式的基礎上,加上誦經、讚歌等儀式作法,撰述了《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等,念佛法事儀軌,提倡淨土五會念佛。9 世紀,淨土五會念佛在敦煌一帶相當流行。 「五會念佛」作法,於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由天台祖師最澄之弟子,圓仁傳到日本。圓仁於唐文宗時,以遣唐使身份,赴唐巡禮(838~845)。根據其所撰《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圓仁參訪五臺山,習得五會念佛,並將《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帶回到日本,在比叡山建立常行堂,流傳「五臺山念佛三昧法」,圓仁沒後以「不斷念佛」之名,成為天台宗年中的行事。………
(點擊繼續閱讀全文)
祖師法語~7
題目:【蓮社】 出處:《竹窗隨筆》 / 作者:明.蓮池大師
世有無賴惡輩,假仗佛名,甚而聚眾,至謀為不軌。然彼所假,皆云釋迦佛衰,彌勒佛當治世,非廬山遠師蓮社也。遠師勸人舍娑婆而求淨土,其教以金銀為染心之穢物,以爵祿為羈身之苦具,以女色為伐命之斧斤,以華衣美食田園屋宅為墮落三界之坑井,惟願脫人世而胎九蓮,則何歆何羨?而彼假名彌勒者,正以金銀爵祿女色衣食田宅誘諸愚民,俾悅而從己。則二者冰炭相反,不可不辯也。然蓮社中人,亦自宜避嫌遠禍,向所謂宜少不宜多者,切語也。予曾有在家真實修行文勸世,其大意謂凡實修者不必成群作會;家有靜室,閉門念佛可也。不必供奉邪師;家有父母,孝順念佛可也。不必外馳聽講;家有經書,依教念佛可也。不必惟施空門;家有貧難宗戚鄰里知識,周急念佛可也。何以故?務實者不務外也。願為僧者,幸以此普告諸居士。
更多祖師法語...
【善導十德】-法然上人讚
善導十徳 第十二 歎善導徳爲二:一者垂迹門,二者本地門。 就垂迹門,準例天台,且歎十徳: 一者至誠念佛徳 二者三昧發得徳 三者光從口出徳 四者爲師決疑徳 五者造疏感夢徳 六者化導盛廣徳 七者遺身入滅徳 八者帝王歸敬徳 九者遺文放光徳 十者形像神變徳...
(點擊繼續閱讀全文)
【佛經速解-動態科判】更新上傳通啟!
居士大德吉祥! 原先使用的動態科判軟體(心智圖法軟體)網頁版,因為瀏覽器不再支援flash player,導致無法瀏覽。 目前已修改並重新設計科判,同時也對科判內容作了一些修正,祈願大家不吝指教,法喜充滿! 南無阿彌陀佛! 悟寧 合十
點擊前往【佛經速解-動態科判】專區...
懺悔偈-在家拜佛自修定課
南無阿彌陀佛 Namo Amitabh-古琴音樂-無怖畏與安定內心
念佛心要與念佛梵唄
善導淨土行門-五正行:
1. 稱名念佛(正定業) 2. 禮拜彌陀(助業) 3. 觀察彌陀依正莊嚴(助業) 4. 讀誦淨土三經(助業) 5. 讚歎供養彌陀(助業) 以這五行門為實踐行門,不雜其他行門;其中,「稱名念佛」為往生淨土之正定業。 《觀經》云:「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善導於《往生禮讚偈》云:「今既《觀經》有如此不思議增上勝緣,攝護行者,何不相續稱、觀、禮、念願往生。」 《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念佛方法 :
以善導大師之「三心、四修、五正行」為念佛法要。善導之《往生禮讚》云:「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念。」 1.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念佛等,隨自身閑忙,為自己訂一「五正行」之功課。 2. 行者可依於生活形態,工作時「散心念佛」;日課時「攝心念佛」;若不能出聲時,則「金剛念」;可以出聲時,則「出聲念」。攝心念時,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數萬聲,以「定時定量」為最佳。 3. 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都可念。 4. 手持念珠,則佛見之;心思念佛,則佛亦憶念之;若只撥數念珠,不動唇舌,亦是懈怠。 5. 應常動唇舌念佛也,三業相應故。 6. 因佛之本願為「稱名念佛」,仍應以音聲為根本,以自已耳朵所能聽聞之程度念佛。 7. 不出聲念佛亦可,或有言說,無聲念佛,功德較少,如此思惟,乃錯誤也。 8. 若衣冠不整齊,或盥洗、洗手間、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 9. 掐珠念佛,只適合於行走、或一般的靜態活動時。但是在靜坐養神時不要掐珠念佛,因為手動,神不能安,久了易生病。 10. 在臥床時默念為佳,不可出聲。若出聲,一者不恭敬,二者傷氣。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 11. 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如此念佛,功德最大。 12. 妄心起時念佛,不為其所污,言說時念佛,亦不為其所亂;雖然如是了知,若能不雜餘想念佛,心中唯思盡量多念佛,則更佳矣! 13. 每日用功,念佛六萬遍,乃殊勝之事。然,不以疑心念佛,則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唯多念者,得往生上品。 14. 印光大師「十念記數法」,行住坐臥都適宜。念「阿彌陀佛」時,第一句到第十句要念得分明、記得分明。念的時候佛號清晰,一字一字不漏。十聲佛號一、二、三…至十,念到第幾句佛號,心中清楚。第十句念完,再從一開始念到第十句,如此十聲、十聲…從一到十不斷重複。記數時不要用念珠,儘憑心記。 如果一直至十不好記,或無法一口氣,就分成兩口氣來念,第一口氣念第一聲到第五聲,第二口氣念第六聲到第十聲。如果還是覺得費力,那就把這十聲佛號分成三口氣來念,第一聲到第三聲,接著第四聲到第六聲,然後第七聲到第十聲。
■閱讀完整念佛心要
■選取念佛梵唄...
寧淨心語之21
佛行淨境不思議 伊字三點藏如來 念彼如來喚如來 含識還歸一真海 圖.文:釋悟寧 一、解析:
「佛行淨境不思議」:
彌陀因願力修行而成就了清淨之佛國淨土,真是不可思議。
「伊字三點藏如來」:
我們自性都含藏著「伊字三點」之如來秘密藏,眾生本具佛性。
「念彼如來喚如來」:
念遠端的阿彌陀佛以喚醒自己的自性佛。
「含識還歸一真海」:
含識(有情眾生)將還歸那宇宙如如不動的真如性海中。 二、名相解釋:
1.佛行淨境:
「行境」,謂華嚴圓教之菩薩完成修行時,體達究極之佛果;此一佛果周遍法界,乃超絕因位菩薩解了心之境界。此「佛行淨境」指法藏比丘於因地時修行大願,成就了西方極樂清淨國土。
2.伊字三點:
古印度字(
i,伊)字係由三點組成,如來以「伊字三點」喻涅槃之三德,即解脫、法身、般若,並令眾生皆安住在此秘密藏中,此三德平等不可分割,皆在眾生如來藏中,以喻眾生皆具之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2:「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3. 含識:
即指有情眾生。
■更多寧淨心語...
寧淨心語之19-二河白道莫遲疑
每一次,都在惶怖無措中,隨著癡愛再來。 生已歸老死,苦海中浮沉。此生,不再迷惑了! 在波濤洶湧的水火二河中,一條白道通向光明, 彌陀,就在彼端引導著我。
■更多寧淨心語...
念佛人隨筆
【生與死之其他選項】(萬世一系.隨筆)
[之一]生存之道 人的生命,縱是叱吒風雲,呼風喚雨之人,總有撒手塵寰時。時候到了,就得一死,若生緣未盡,自然死不了。 但,何時會死? 這個日子,雖然不知道,但我們在落地人間時,就開始面對死亡,一步一步往前走。雖然如此,但人總是不想死,畏懼死。一旦得面對死亡的問題時,自已原有的希望、抱負,都將如灰燼隨風消散,只剩下恐怖與不安。 有個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因得到善知識的教誨,有感而說到: 「我因為這個不治之病,讓我得以了解人生真實的樣貌,若不得此病,我可能一生都無法蒙受真正的生存之道。」 那麼有超越生死的生存之道嗎? 是的,一直都在! 在生活中領受佛法,體會生存之道。 阿彌陀佛的慈悲,讓我們可以超越生死, 能讓我們超越生死的就是「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呼祂的名!仰愿祂授手!這是無盡的慈悲、無比的依靠。 [之二]來生的一大事 來生的一大事,也是今生唯一的 「一大事」。人生中,有很多大事情,但最大的一件事,只有一個,就是生死一大事。明白了這個,才能生存下去,也才能死去。 由於釋迦佛的慈悲,入娑婆讓凡夫眾生知道,還有「生與死」的其他選項--超越生死; 阿彌陀佛的慈悲,以永劫的願力成就,讓我們憑著「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能超越生死。 生死的黑洞,是凡夫眾生所去之處, 西方安樂國,是彌陀以無量光的牽引力,救出墜入黑洞的眾生,讓凡夫眾生可以安養的淨土。 凡夫眾生,藉由念佛,超越生死,走向真實的人生之路。 (2019/4/20)
更多念佛人隨筆散文...
妙好人言行
庄松不識字
(日本.讚岐 ,1799-1871)(讚岐:日本江戶時代香川縣)
某個寺院的老住持,非常疼愛庄松。其下的職事僧既羨慕又嫉妬,想要為難庄松,知道庄松不識字,所以在大眾面前,拿出《無量壽經》經本說: 「庄松! 您是個非常難得的行者,能不能讀一下這個地方?」 周圍人知道庄松不識字,聽了很替庄松擔心。但庄松若無其事的回答道:
「上面寫著救渡庄松啊! 救渡庄松啊!」
經書上並非寫著這樣的內容,但庄松了解的不是經本字面上的意思,而是經典真實的意涵。 (2017/2/1)
更多妙好人言行...
最新消息
[2023-5-4]
【臨終照護與往生淨土】專區已經上線
[2022-10-12]
【淨土念佛釋疑】重新整理上線。
[2022-1-11]
【佛經速解-動態科判】更新上傳通啟!
[2016-10-9]
【寧淨心語】與鳥的因緣
[2016-10-4]
【圖解淨土四修實踐】已上傳!
[2016-9-25]
【圖解三心念佛】已上傳!
[2016-9-2]
【圖解念佛345】已上傳!
[2016-9-1]
【善導系祖師行法】已全部上傳
[2016-8-26]
【圖解淨業三福】已上傳!
[2016-8-22]
【圖解淨土行法】已上傳!
寧淨心語
真心,無需用力。 全然放鬆,通身靠倒, 真心自然浮現; 真信,無法強求。 移除心中,我執巨石; 信力自能生根。
■更多寧淨心語...
佛經互動科判
■ 佛經互動科判緣起
■ 佛經互動科判使用說明
■ 佛經互動科判瀏覽與下載
■ .....到科判專區
觀音法寶流通分
■夏荊山觀音精選畫作線上特展
show bar
訂閱芬陀利新聞
芬陀利FaceBook
芬陀利Google+
芬陀利Youtube頻道
SAT日本大正藏
CBETA電子佛典
認識阿彌陀佛
認識善導大師
淨土經典閱藏
深入淨土教理
圖解淨土行法
念佛人的生活點滴
淨土念佛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