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念佛心要

title_icon善導大師提倡「專修念佛」,「捨雜行歸正行」之淨土行門:

 

一、五正行:

1. 稱名念佛(正定業)

2. 禮拜彌陀(助業)

3. 觀察彌陀依正莊嚴(助業)

4. 讀誦淨土三經(助業)

5. 讚歎供養彌陀(助業)

 

以這五行門為實踐行門,不雜其他行門;其中,「稱名念佛」為往生淨土之正定業。

《觀經》云:「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善導於《往生禮讚偈》云:「今既《觀經》有如此不思議增上勝緣,攝護行者,何不相續稱、觀、禮、念,願往生。」

《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二、「稱名念佛」-淨土行門之正定業

念佛法門以「稱名」最為契機:

善導《觀經疏》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又《西方要決》云:「仰惟釋迦啟運,弘益有緣,教闡隨方,並霑法潤。親逢聖化,道悟三乘;福薄因疏,勸歸淨土。作此業者,專念彌陀,一切善根,迴生彼國。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俱能決定,皆得往生。」

《觀無量壽佛經》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可知佛陀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三、助行(或助業):

禮拜彌陀、觀察彌陀依正莊嚴、讀誦淨土三經、讚歎供養彌陀。

 

1. 「助行」與「正定業」之關係

此兩者是相輔相成。「正定業」如人徒步登山,「助行」則是輔行之登山杖,可使登山更為穩健。善導大師將「稱名念佛」標為正定業,並非要行者獨偏於「稱名念佛」一行,而是讓行者明知五正行之主、副關係,期行者以「稱名念佛」為主,四助行為輔。正助二行是不相違背的,當我們行助行時,此心是心念彌陀嚮往淨土的。既然稱為「助行」,表示這是幫助的力量,能搭配行之,當然很好,但本末不要倒過來了。

如果時間不夠了,此刻單純提起佛號,生大懺悔心,信心具足,亦不需助行,乃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佛七也是涵蓋了「五正行」。善導大師所著五部九卷中,屬於行儀的部分,亦可見到四種助行之儀軌,於不同儀軌中各有不同比重之助行。因此對「五正行」及「正、助」關係,應有正確的認識。

總之,秉具三心來念佛,畢命為期,精勤行業,信心不退,必能得佛力加持,直至生西。

 

2. 懺悔行門

念佛者應行懺悔,為免餘愆,障不得往

 

善導《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卷一云:「晝夜或三時、六時,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天曹、地府一切業道,發露懺悔:一生已來,身、口、意業所造眾罪。事依實懺悔竟,還依法念佛。所見境界,不得輒說;善者自知,惡者懺悔。」….

 

又云:

「問曰:準依佛教,精勤苦行,日夜六時禮念、行道、觀想、轉誦,齋戒一心,厭患生死,畏三塗苦,畢此一形,誓生淨土彌陀佛國者;又恐殘殃不盡,現與十惡相應,覺有斯障者,云何除滅?具引佛經,示其方法。

 

答曰:依佛經答者,即如《觀佛三昧海經》說:『佛為父王,及諸大眾說:過去有佛,名曰空王。像法住世時,有四比丘,破戒犯重。時空王佛於夜空中,出聲告四比丘言:汝之所犯,名不可救。欲滅罪者,可入我塔中,觀我形像,至心懺悔,可滅此罪。時四比丘,萬事俱捨,一心奉教,入塔於佛像前,自撲懺悔,如大山崩,婉轉於地,號哭向佛,日夜相續,至死為期。捨命已後,得生空王佛國。』今以此《經》證,行者等欲懺悔時,亦依此教法門。」

 

由上述可知懺悔對念佛行者的重要

懺悔行法可於「禮拜」時至心懺悔。善導大師之《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偈》等皆有懺悔十惡之儀軌,《法事讚》云:「云此十惡,即攝一切惡盡。今懺悔十惡罪者,即懺一切罪盡。應知」。又云:「懺悔、回向、發願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 又云:「念念稱名常懺悔(願往生) ,人能念佛佛還憶(無量樂) 。」需知念佛行者應常行懺悔禮拜,念佛方能清淨受益。

 

懺悔之相有三品:

1. 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

2. 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

3. 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四、日常念佛方法

以善導大師之「三心、四修、五正行」為念佛法要。善導之《往生禮讚偈》云:「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念。」

 

1.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念佛等,隨自身閑忙,為自己訂定一以「稱名念佛為主」之「五正行」的日課。

 

2. 行者可依於生活形態,工作時「散心念佛」;日課時「攝心念佛」;若不能出聲時,則「金剛念」;可以出聲時,則「出聲念」。攝心念時,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數萬聲,以「定時定量」為最佳。

 

3. 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都可念。

 

4. 手持念珠,則佛見之;心思念佛,則佛亦憶念之;若只撥數念珠,不動唇舌,亦是懈怠。

 

5. 應常動唇舌念佛也,三業相應故。

 

6. 因佛之本願為「稱名念佛」,仍應以音聲為根本,以自已耳朵所能聽聞之程度念佛。

 

7. 不出聲念佛亦可,或有言說,無聲念佛,功德較少,如此思惟,乃錯誤也。

 

8. 若衣冠不整齊,或盥洗、洗手間、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

 

9. 掐珠念佛,只適合於行走、或一般的靜態活動時。但是在靜坐養神時不要掐珠念佛,因為手動,神不能安,久了易生病。

 

10. 在臥床時默念為佳,不可出聲。若出聲,一者不恭敬,二者傷氣。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

 

11. 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如此念佛,功德最大。

 

12. 妄心起時念佛,不為其所污,言說時念佛,亦不為其所亂;雖然如是了知,若能不雜餘想念佛,心中唯思盡量多念佛,則更佳矣!

 

13. 每日用功,念佛六萬遍,乃殊勝之事。然,不以疑心念佛,則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唯多念者,得往生上品。

 

14. 印光大師「十念記數法」,行住坐臥都適宜。念「阿彌陀佛」時,第一句到第十句要念得分明、記得分明。念的時候佛號清晰,一字一字不漏。十聲佛號一、二、三…至十,念到第幾句佛號,心中清楚。第十句念完,再從一開始念到第十句,如此十聲、十聲…從一到十不斷重複。記數時不要用念珠,儘憑心記。 如果一直至十不好記,或無法一口氣,就分成兩口氣來念,第一口氣念第一聲到第五聲,第二口氣念第六聲到第十聲。如果還是覺得費力,那就把這十聲佛號分成三口氣來念,第一聲到第三聲,接著第四聲到第六聲,然後第七聲到第十聲。

 

五、 廣義「念佛」法門,分爲:

1. 「稱名念佛」

念佛即是口稱阿彌陀佛名,《法然選輯》云:「『念、聲是一』。何以得知?《觀經》下品下生云:『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聲即是念,念即是聲,其意明矣!」法然上人於此文中很清楚闡釋念佛是口稱彌陀佛名

以口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剛開始先念「南無阿彌陀佛」,數十聲後始念「阿彌陀佛」。因其簡單易行而最受歡迎,依方式不同又可分爲出聲唸、默念、攝心念、記數念、金剛念、靜坐念、晨夕十念等等。攝心念時,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數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得往生極樂世界。

 

2. 「觀像念佛」

以阿彌陀佛造像為觀像所依,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像既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觀經》中第八觀「像觀」即是此法。是觀佛真身的假方便。此觀成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3. 「觀想念佛」

繫心諦觀阿彌陀佛,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受記。《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之第九觀「真身觀」即是此法。

 

4. 「實相念佛」

謂念阿彌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實相之理,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心及眾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三昧現前,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

《西方合論》卷5:「又《止觀》明念佛三昧者,當云何念?「為復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盡,乃至識已盡,佛所說盡者,是癡人不知,智者曉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所有,壞本絕本。」若如是念者,是名實相念佛之門,亦名絕待門。」(CBETA, T47, no. 1976, p. 403, c11-20)

 

六、選擇阿彌陀佛之本願,「稱名念佛」

因觀像念佛,有像可觀,離像難現。觀想念佛,境廣心粗,不易成就。實相念佛乃聖道門,需仰仗自力,親證自性如來,但凡夫障重,修此一法,只怕路艱而退,喪失解脫契機,永無出期。只有稱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相信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以善導大師之「三心、四修、五正行」之法要來念佛,不勞觀像,不勞觀想,即能仰仗阿彌陀佛的加持力,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即出輪迴,成佛也就不遠了。

 

參考來源:

《善導大師五部九卷》釋悟寧編.彌陀之家東林寺出版

《法然選輯》釋性一法師譯

《印光法師文鈔》上冊〈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大明三藏法數(第1卷-第13卷)》卷12:「四種念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像觀、真身觀」

《西方合論》「實相念佛」

 

 

 

 

 

 

 

淨土念佛釋疑
 
祖師法語
 
生活中念佛
 

show bar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