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觀經四帖疏

*若無法以瀏覽器開啟pdf檔,請於Download圖樣上按滑鼠右鍵,選"另存目標""鏈結另存新檔"即可。

作者

年代

著作

說明

格式

下載

 

善導大師

 

 

約西元613-681

 

《觀經四帖疏》四卷

 

唐朝善導大師解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著。此疏分四卷:

一.〈觀經玄義分〉

二.〈觀經序分義〉

三.〈觀經定善義〉

四.〈觀經散善義〉

四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此疏是淨土宗在教判上之重要著作。除楷定諸師對淨土諸經之錯解外,亦揭示彌陀第十八願之本願。

 

 

 pdf

 

sutra_p4_09.pdf

 

title_icon簡介觀經四帖疏:

《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五部九卷著作中之其中一部,是淨土宗最重要的典籍。收錄於大正藏三十七冊,共分四卷,四帖疏具名《觀無量壽佛經疏》或《觀無量壽經疏》,是對《佛說觀無量壽經》之解釋,也稱爲《楷定疏》或《證定疏》。於五部九卷中稱為本疏或經疏。也稱為教相分、解義分、安心分,屬於教門,是五部九卷中義理之論述。

所謂楷定古今,「古」指善導當代之前解釋《觀經》的諸師,包括淨影寺慧遠、嘉祥寺吉藏、天臺智顗等所作之論。「今」指善導當代之攝論家。諸師錯解觀經要義,使得彌陀慈悲弘願不傳,幸得善導請證諸佛,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才著此疏,楷定古今。疏前請證,而得三證: 第一證,請證當夜,西方聖境,於空中現。第二證: 每於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第三證: 授記得生,期勉努力,睹見金色彌陀。此疏請佛證定,善導也於文末強調,此疏一如經法,欲寫者,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對於《觀經四帖疏》之教判,善導在玄義分開宗明義即說:「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善導對念佛者人中芬陀利華之解:「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又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因此可知《觀經四帖疏》是以定散兩要門作為前導之方便,引導欲修要門者,契入專稱彌陀名號之本願海,這是如來在《觀經》中的慈悲方便、開權顯實。

《觀經四帖疏》茲列出內容幾項重要之處:

一、 觀經兩宗,願生為體

二、 楷定古今,諸佛證定

三、 九品皆凡,佛為凡說

四、 彌陀淨土,是報非化

五、 觀經教判,要弘廢立

六、 辨定三心,以為正因

七、 五種正行,稱名念佛是正定業

八、 諸佛證誠,專念必生

九、 二種深信,彼喚此遣,決定依行,是真佛子。

十、 人中芬陀利華即妙好人

title_icon玄義分: 《觀經疏.玄義分》共一卷,先以七門料簡觀經,以六項和會來破諸師對淨土諸經之錯解,並引證說明,欲使信者無疑,求者無滯。善導大師著此玄義分之楷定時,聖僧每於夢中指授科文。古今大德乃視為金科玉律,以此疏為淨土宗之教判。

玄義分之七門料簡為:1.序題門 2.釋名門 3.宗旨門 4.說人門 5.定散門 6.和會門 7.得益門

六項和會為: 1.諸師之解 2.以理破之 3.九品返破 4.出文顯證 5.會通別時 6.二乘不生

title_icon序分義:

《觀經疏.序分義》中,善導大師於此卷明將觀經料簡為五門明義,即為序分、正宗分、得益分、流通分、耆闍分。從序分開始,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逐句解說經文大義。序分又分為證信序與發起序。並將發起序分為化前序及七緣(禁父緣、禁母緣、厭苦緣、欣淨緣、散善顯行緣、定善示觀緣。

禁父緣中善導說明阿闍世王與其父頻婆娑羅之前世今生惡緣、阿闍世王何故名「未生怨」及「折指」,提婆達多以其惡妒之心對太子顯發父子昔日之惡緣,造成頻婆娑羅被禁。散善顯行緣正明「淨業三福之行」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在此序分中也說明韋提希乃為凡夫,祈請佛陀得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法。

title_icon定善義:

《觀經疏》定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十六觀為正宗分。前十三觀為定善義,因韋提希通請彌陀佛國正受之行而說-息慮凝心之定業。十四至十六觀為散善義,為佛自說-廢惡修善三福九品之行業。善導判定善、散善皆為「要門」,亦即自力迴向。善導大師在定善義中說明入觀之方便及十三觀之心要。 從日觀至華座觀,總明依報,即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之莊嚴。像觀至雜想觀,總明正報,即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之相好莊嚴。

雖是教導觀佛依正二報之三昧以息慮凝心,但善導在定善義中實則強調念佛為上:「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 自餘眾行 ,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

title_icon散善義:

散善義是以廢惡修善為主。此義將十四觀始至觀經末分為三福、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為正因,九品、五正行為正行。五正行又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如文所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最後再依耆闍會文義「廢要門立弘願」(要弘廢立)。《觀經》是以定、散兩門作為接引之「要門」,再進入彌陀真實本願-稱佛名號之「弘願」,換言之是以接引自力迴向眾生進入他力迴向的方便法門。

《觀經》之流通分:「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陀很清楚明示,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而所謂「持」者,即是「口稱念佛」,非為憶念也。

《觀經疏.散善義》:「上來雖說,定善兩門之義,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可知「以三心稱彌陀名」乃是善導大師五部九卷之核心。

經末明示此《觀經四帖疏》要義乃是楷定古今、諸佛證定、聖僧夢中指授。善導自白,不敢輒生異解,乃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並告世人,此疏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

 

 

 

 

 

 

   

show bar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