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善導之淨土楷定:

《觀無量壽經》古來諸多注疏,慧遠、智顗、吉藏等諸師多以

阿彌陀佛及其國土為應(化)身、應(化) 土, 三輩九品往生為大乘聖人,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今世不得往生。 善導於《觀無量壽經疏》<玄義分>,「和會門」中,「楷定古今」,破諸師之說,主張: 阿彌陀佛是報身報土, 九品往生唯是凡夫, 願行具足,稱名念佛,必得往生。 善導前之諸師,以聖道、自力之觀點錯解《觀無量壽經》及彌陀願力,使得淨土真實法門無法弘傳,末法五濁凡夫救渡無門,幸得善導大師之楷定古今,晦暗得以重見光明。

 

楷定項目

諸師解

善導楷定

 

定散教判

 

教我「思惟」、三福九品為散善,教我「正受」、十六觀為定善。

 

「思惟」、「正受」皆三昧之名,不為散善。一至十三觀為定善,三福九品為散善。

 

 

九品皆凡

 

淨影.慧遠:

上品、中品為聖,下品為凡:

 

上品上生: 四、五、六地

上品中生: 初、二、三地

上品下生: 種性、解行

中品上生: 小乘前三果

中品中生: 見道以前,內外二凡

中品下生: 世俗凡夫、求出離者

下三品: 大乘初學者,依罪業輕重分三品

 

嘉祥.吉藏:

上上品: 七地

上中品: 地上菩薩

上下品: 地前三賢

中輩三品: 未舉

下上品: 十惡

下中品: 四重

下下品: 五逆

 

 

九品皆凡:

觀經為五濁凡夫說。九品以遇緣有異,而有差別。

上三品: 遇大乘教凡夫。

中上、中中品: 遇小乘教凡夫。

中下品: 遇世間善凡夫。

下三品: 遇惡凡夫

 

報身報土

 

淨影.慧遠:

極樂淨土: 應土

阿彌陀佛: 應身佛

 

天台.智顗:

極樂淨土: 凡聖同居土(=應土)

阿彌陀佛: 應身佛

 

嘉祥.吉藏:

極樂淨土: 凡聖同居土(化土)

阿彌陀佛: 報身佛

 

 

極樂淨土: 報土

阿彌陀佛: 報佛

 

觀經為凡

 

《觀經》是佛陀為聖人而說

 

《觀經》是佛陀為凡夫而說,不干聖人。

 

韋提凡夫

 

韋提希夫人是聖人

 

韋提希夫人是凡夫

 

稱名必生

 

攝大乘論:

稱佛名號是遠生作因,是佛方便說,實不得往生,稱為「別時意」。

 

六字名號,具足願行,稱佛名號,必得往生。

 

凡夫入報

 

凡夫不能往生報土

 

託佛願力,五乘齊入。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皆不得往生淨土。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願往生者,悉得往生。

二乘種在極樂淨土聞大乘,大乘種生。

極樂淨土無女人及根缺者,而非不能去淨土。

title_icon諸佛證定之楷定: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4:「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南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彼土諸菩薩大海眾,及一切莊嚴相等。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於佛像前結願已,日別誦阿彌陀經三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至心發願。即於當夜見西方空中如上諸相境界悉皆顯現,雜色寶山百重千重,種種光明下照於地,地如金色。中有諸佛菩薩,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動身手,或住不動者。既見此相,合掌立觀,量久乃覺。覺已不勝欣喜,於即條錄義門。自此已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後時脫本竟已,復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別誦阿彌陀經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初夜後夜觀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誠心歸命一如上法。當夜即見三具磑輪道邊獨轉,忽有一人乘白駱駝來前見勸:「師當努力,決定往生,莫作退轉。此界穢惡多苦,不勞貪樂。」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云云)。」第二夜見阿彌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寶樹下金蓮華上坐,十僧圍遶亦各坐一寶樹下,佛樹上乃有天衣挂繞,正面向西合掌坐觀。第三夜見兩幢杆極大高顯,幢懸五色,道路縱橫人觀無礙。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上來所有靈相者,本心為物,不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隱藏,謹以申呈義後,被聞於末代,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覩者西歸。以此功德迴施眾生,悉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歸淨國,共成佛道。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CBETA, T37, no. 1753, p. 278, b19-c26)

title_icon諸師之說與楷定疏文

1. 慧遠、智顗、吉藏: 阿彌陀佛身土=應(化)身土與九品說

慧遠之九品說:

《觀無量壽經義疏》卷1: 「麁分三者謂上中下。大乘人中種性已上說為上品。小乘人中從凡至聖持戒無犯說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有罪說為下品。」(CBETA, T37, no. 1749, p. 182, a13-16)

「大乘人中種性已上說為上品。小乘人中從凡至聖持戒無犯說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有罪說為下品。細分九者,

上輩有三。所謂上上上中上下。大乘人中四地已上說為上上。生彼即得無生忍故。…初二三地信忍菩薩說為上中。經說生彼過一小劫得無生故。…種性解行說為上下。經說此人過三小劫得百法明到初地故。」 (CBETA, T37, no. 1749, p. 182, a-b)

「小乘人中前三果人說為中上。生彼即得阿羅漢故。…內外二凡,精持淨戒求出離者說為中中。經說生彼七日聞法得須陀洹過半劫已得羅漢故。…見道已前世俗凡夫修餘世福求出離者說為中下。經說生彼過一小劫得羅漢故。…下輩亦三。所謂下上下中下下。於彼大乘始學人中,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未有道位難辨階阩。」 (CBETA, T37, no. 1749, p. 182, b-c)

善導九品凡夫說: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1:「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CBETA, T37, no. 1753, p. 249, a29-b5)

 

2. 善導凡夫入報土論,阿彌陀佛是報身、國土是報土

諸師淨土論:

彼土事淨麤國土,凡夫往生所居: 慧遠、智顗、吉藏說

彼土是報土,凡夫無法往生其土: 攝論師說

彼土通報、化二土,聖者生報土,凡夫二乘生化土: 迦才、道世、元曉說。

論點: 凡夫不能往生報土。

善導淨土論:

彌陀是報身、其土為報土。

凡聖善惡同生報土。

善導以為淨土非專為聖人所設,如來為憐愍眾生發大悲願,設淨土法門救度;

彌陀本願以救濟凡夫為目的,故彌陀如來所建立之報土,眾生當然得生無疑。

論點: 託佛願力,凡夫得生報土。

 

 

 

 

 

 

   

show bar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