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觀無量壽經疏》,將十六觀分為「定善」(前十三觀),及「散善」(末三觀,三福九品)二門。開啟「稱名念佛往生」之道;任何罪業深重凡夫,皆可依阿彌陀佛的本願,一向專心稱名念佛,得以往生。
安心、起行、作業 (《往生禮讚偈》) 一. 安心;三心:具三心,為往生淨土之因。 《往生禮讚偈》卷1:「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CBETA, T47, no. 1980, p. 438, c3-12) 1.至誠心:以真實心,起身、口、意三業之行。 2.深心:深信之心。 信「機」:信知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流轉三界。 信「法」: 就「人」立信:深信諸佛所說,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就「行」立信:深信往生之修行法,五正行:禮拜、讚嘆、觀察、讀誦、稱名。 深心,即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煩惱具足之凡夫,流轉三界(信機); 信知彌陀本願(信 3.發願迴向心:將所作的一切善根,皆悉回向,發願往生之心。(=五念門之作願、迴向) 《觀經疏》第四:「以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回向願生彼國,名迴向發願心。」 迴向者,生彼國後,仍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此中,前者為往相迴向; 後者為還相迴向。 二. 起行:起身、口、意三業之行 (=五念門之禮拜、讚嘆、觀察)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4: 「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CBETA, T37, no. 1753, p. 272, a29-b10) 身業:禮拜阿彌陀佛 =五念門中之禮拜門 口業:稱揚、讚嘆彼佛及聖眾身相光明 =五念門中之讚嘆門 意業:憶念、觀察彼佛及聖眾身相光明 =觀察門 往生行: 五正行: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 助業:禮拜、讚嘆、觀察、讀誦 正定業:稱名 雜行: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三. 作業(實踐):遵守四修之法;恭敬、無餘、無間、長時修 《往生禮讚偈》卷1:「勸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為四。 一者恭敬修。所謂恭敬禮拜彼佛及彼一切聖眾等。故名恭敬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二者無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回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又菩薩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眾生盡未來際。即是利他。」(CBETA, T47, no. 1980, p. 439, a7-20) 恭敬修:禮拜要恭敬 。 無餘修:專修門禮、念彌陀名號,不可雜修 。 無間修:心行相續,無有間斷 。 長時修:心行不退,一生為期,心行相續、誓不中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