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釋氏要覽】(僧院之病僧照顧與送終)

 

編者言:

佛陀時代,即制定僧伽或佛弟子關於病、死之安寧照護,使其獲得康復或安詳捨報。以下節錄《釋氏要覽》卷三之「贍病」與「送終」。使念佛人了解佛典所載關於佛弟子照顧病人乃至送終,應有的行宜。古代僧制對醫病安養與送終之重視,佛弟子應秉持其慈悲之精神,融合現代環境,守護念佛行者正念往生,成為往生淨土的善知識。

 

 

《釋氏要覽》卷3 / 北宋 釋道誠 集

 

title贍病

 

  • 贍病制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按行見躬與阿難為洗身及衣曬臥具訖。又為說法佛問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誰當看汝。乃制戒自今後應看病比丘。若欲供養我應供養病人(西國傳云。唐三藏親至王舍城東北。禮佛洗病僧塔)。

 

  • 贍病人五德

四分律云。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惡病人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四能經理湯藥。五能為病人說法令歡喜已增長善法。

 

  • 贍病人六失

增一經云。一不辯良藥。二懈怠。三喜嗔好睡。四但貪衣食。五不以法供養。六不共病人言語談word1 (註1)

 

  • 得病十緣

佛說醫經云。一久坐。二食不節。三多憂愁。四疲極。五婬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上風謂呵欠嚏嗽等)。十制下風。

 

  • 橫死九法

僧祇律云。一知非饒益食而貪食。二不籌量食。三內未消更食。四強擿吐。五已消欲出而強制。六食不隨病。七隨病不籌量。八懶服藥。九無智慧不能調心。

 

  • 病僧得數數食

僧祇云。佛問病比丘。比丘答我病不損先得數數食。時身得安樂。世尊制戒故我病不損。佛言聽病比丘數數食。

 

  • 得以酒為藥

分別功德論云。祇園有比丘病經六年優波梨往問所須。答唯思酒優波梨曰。待我問佛遂至園問佛有比丘病思酒為藥。不審可否。佛言。我所制法除病苦者。優波梨復往索酒令飲病尋平復重為說法得羅漢果。佛讚優波梨汝問此事使比丘病瘥又使得道。

 

  • 無常院

西域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當安其中意為凡人內心貪著房舍衣鉢道具生戀著心無厭背故制此堂令聞名見題悟一切法無彼常故(今稱延壽堂涅槃堂者皆後人隨情愛名之也)。

 

  • 堂內置佛

南山鈔云。無常堂內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左手中指繫一五綵幡幡脚曳地有比丘病甚者當洗拭易衣安置(像後)左手執幡脚作隨佛往生之意也。贍病者當為燒香散華𠇮僧念誦乃至隨機說法(鈔有廣文)若至甚者不更移動只於像後以俟命終。或有吐唾便利贍病人隨時除去無有罪也(鈔有問答)。

 

  • 為病人念誦

華嚴經第十五賢首菩薩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將沒者 令隨憶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歸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稱十念者即是念十聲阿彌陀佛(觀經云。臨終遇知識教稱十聲阿彌陀佛得生第九品十疑論問云。眾生造惡無量。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答眾生造惡是有間心臨終念佛是無間心善心猛利故承佛願力故)。

 

  • 說法示導

十誦律云。應隨時到病者。為說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或隨他先習而讚嘆之令生歡喜(南山鈔有文)以臨終時妄業競集多無立志此是一期善惡升沉天隔應以經卷手示題目又將佛像對面觀矚常說法語念佛慎勿傳於世事。

 

  • 捨墮

今有比丘。病出衣鉢。唱賣施僧。謂之捨墮。此但用名。而不得其實也。出要儀云。梵語尼薩耆。舊翻為捨墮。即是六聚罪名一也。謂因財事生犯貪慢心。強制捨入僧故。如聲論翻為盡捨。謂捨。財捨心捨罪。若不盡捨還成相染。

 

  • 打無常磬

增輝記云。未終時長打磬。令其聞聲。發其善思。得生善處。智者大師臨終時。語維那曰。人命終時。得聞磬聲增其正念。惟長惟久。勿令聲絕。以氣盡為期。

 

  • 風刀

正法念經云。命終時刀風皆動。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猶不及一。若有善業。則不多苦惱○顯宗論云。為人好發言。譏㓨他人。隨實不實。傷切人心。由此。當招風刀之苦。

 

  • 命終心

唯識鈔云命終心起四種愛。即一切有情善惡。受身之根本也。一者。於其自身。起現有愛。二者。於現眷屬。起貪喜俱行愛。三者。於現田宅資生業。起彼彼喜樂愛。四者。於當來生。起後有愛。且四愛中。前三是助潤生。後一是正潤生。謂於當來生地起故。亦名受生心。此心位。若得人善巧策發。聞佛名磬聲。令專繫聖境。以不顛倒故。必隨願往生善趣。

 

  • 悶絕位

梵語。末摩此云死穴。或云。死節以病觸此處有悶絕生故雖死而心頭熱也。緣第八識未捨故。

 

  • 死位

瑜伽論云。謂壽量極故○雜阿含經云。壽煖識三法捨離名死○唯識疏云。身壞命終。將入滅相。方名死緣。大乘宗滅相屬過去故○正法念處經偈云。不擇於貧富少壯。及老年。若在家出家。無不為死壞。

 

  • 問捨戒

問。三位之中戒於何捨。答大毘婆沙論云。將死時身力羸劣。或斷末摩苦惱觸故。便失所受身。語律儀本所要期。至最後命終剎那心。與律儀一時俱失緣由心引起從心發生心捨故戒隨捨也。

 

  • 無常

攝大乘論云。有三種。一念念壞滅無常。二和合離散無常。三畢竟如是無常○唯識疏釋。無常有二義。一有生滅體是無常。二無他常故名無常。

 

  • 沙門不應畏死

婆沙論云。待死如寄客去如至大會多集福德故捨命時無畏。復作是念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爾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末後心滅可畏也。

 

  • 沙門以寂滅為樂

僧祇律云。欲求寂滅樂。當學沙門法○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論云。寂滅為樂者。若言滅法為樂者此義不然。何以故。為有現在滅是過去已滅法殘故。以有殘故非樂也。若滅現在生為樂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有未來生是現在生殘故。以有殘故非樂也。若言未來生是常者。此義不然。生必有滅故非樂也。若能令未來應生滅法而不得生乃可為樂耳。此為正義。

 

  • 驗來果

瑜伽論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名為命。諸師相傳。造善之人。先從下冷觸。至臍已上煖者。然後氣盡。即生人中。若至頭面後頂煖乃氣盡。即生天上。若造惡者。從上冷至腰熱後氣盡。生餓鬼中。從腰膝已上熱氣盡。生傍生中。若從膝已下至足。熱氣盡者。生地獄中。若無學聖人入涅槃。或心及頂皆煖也。

 

title送終

 

  • 初亡

釋氏死。謂涅槃。圓寂。歸真。歸寂。滅度。遷化。順世。皆一義也。隨便稱之。蓋異俗也。

 

  • 龕子(音堪。唐韻云龕塔也)

今釋氏之周身。其形如塔。故名龕(方志云受也。廣雅云。盛也。此名蓋異俗也)南山鈔云。作絹棺覆尸。此為無龕子。故制若船。籥子以竹為骨。白絹鞔之○周禮曰。周尸曰棺。棺寬也。釋名曰棺關也。白虎通曰所以有棺者。以掩藏形惡也。

 

  • 安龕柩(音舊)

白虎通云。在棺曰柩。柩究也。久也。不復彰也。釋名曰。柩究也。送終隨身之制。皆究備也。釋氏則云。設利羅。此云骨身。即全身舍利也。夫釋氏安龕柩不可習俗沽務生善也。若應之大師五杉集頗合禮式或堂有三間。即置龕於西間面向南前設一燈一香而已。中一間用白幕。自南達北。金城柱。而東洎南三面幃之。於中設繩床。掛真影。香華供養。以時設食。用白紙作娑羅華。八樹以簇繩床。表双林之相床。西別設一儀床。置平生道具之屬。繩床後。正北幕內。名子位。即是弟子受吊之位也。請以普通子遠大師喪儀應之。五杉集參詳用之。一則免知禮者嗤。二則生世人之善心矣。

 

  • 服制

釋氏之喪服。讀涅槃經。并諸律。並無其制。今準增輝記。引禮云。服有三。一正服。二義服。三降服。白虎通曰。弟子於師。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則尊敬而親之。死則哀痛之。恩深義重。故為降服○釋氏喪儀云。若受業和尚。同於父母。訓育恩深。例皆三年服。若依止師資飡法訓次於和尚隨喪服。五杉云。師服者。皆同法服。但用布稍麄純染黃褐。增輝云。但染蒼皴之色。稍異於常爾。有人呼墨黲衣。為衰服。蓋昧之也。言衰者(衰音崔或作縗)俗禮喪服傳云。衣上之物則有袪袂衰燕尾衣帶下尺負版等同名衰服者。其衰之制。用布長六寸。象六腑薄四寸象四時綴於衣左襟廣袤當心言衰者摧也。象孝子心思親摧傷也。故稱斬衰齊衰(齊音咨)焉衣本不名衰蓋從此布以名也。此衰布至小祥先除之。墨黲前法衣中有釋。

 

有二種。一喪父曰。斬衰(言斬者喪君父夫心如斬截也)苴杖苴惡也。用竹陽也。大如腰經。圍七寸二分(經音迭言實也。傷椎之貫也)。精義云。苴杖用竹。蓋以體圓性正欲明孝子心哀痛自然圓足有終身之憂斷而用之無所厭殺也。長齊孝子心自成服日止大祥除之。二齊衰(齊音咨也。齊者㓨也。緶也。緝也。言喪母痛苦而刲㓨言輕於斬也)削杖削即殺也。言母於父有降殺也。用桐陰也精義云。削杖用桐。蓋削奪其貌。使不苴也。外雖削內則同也。禮曰。削使方為母象也。長齊心本在下(本根也)言。痛在心自成服。至十三月小祥日除之(此非釋氏所要因言其杖故委曲注之)白虎通云。所以必杖者。孝子失親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體羸病故。以扶身明不以死傷生也。禮曰。童子婦人不杖。以其不能病也。今釋子心形出俗。達了無常。雖喪親以師。豈有絕漿而成病也。何必杖乎。非是不孝及婦人童子等。蓋律禮宗致不同故。其杖不用無過失矣。

 

  • 頭巾

增輝記云。僧無冠經。或用頭巾。當以全幅褐布。杜氏呼布帽。用布五尺三寸。背後長二尺五寸。面前長二尺八寸。摺定後兩幅邊縫其半。微[利-禾+示]兩角。以圓上面前酌量從額際直破下開出眼鼻口不得絕開。又不得絕小。皆正縫緶之。

 

涅槃經。佛滅度。諸聲聞弟子皆哭。未離欲者。皆宛轉于地。椎胸大叫。此並悲切痛極不省自身故○四分律云。尼椎胸啼哭。一一犯尼薩耆。比丘犯突吉羅○五百問云。比丘師亡。不得舉聲大哭應小小泣淚○凡釋子師亡。二親或喪。痛自心起。何有不哭。但不得縱聲。委曲并致詞。稱蒼天。罪逆之語。唯一往其聲哀哀而已。

 

  • 祭奠

尚書大傳云。祭者。察也。察至也。言人事室於神也。釋名云。奠停也。言停久也。凡釋氏之喪。不宜效俗。可稱時藥香華供養(時藥即食也)。

 

  • 行吊

弔者至也。詩云。神弔矣。五杉集中。弔儀甚備可檢行用○南山鈔云。行弔人小於亡者至尸所設禮(多云僧亡戒捨不得禮拜若爾南山大師却云小於亡者至尸設禮又經中比丘化為蛇佛令有此比丘禮拜今詳必是長於亡者不禮爾)。後執弟子手而慰問。然後至其師所。依法弔之(記云。弟子即亡僧弟子也以其荒迷故。執其手其師即亡僧二師也)。曲禮云。知生者弔。知死者傷。涅槃經。佛滅度人天大眾。咸曰。何期苦哉。何期苦哉。此似傷辭也。若俗舍婦人處女寡女非是宗親不可傷之禮所以別嫌疑也。

 

  • 受弔

南山鈔云。和尚闍梨鋪床在慢外坐擬人客來弔同學小者。布草立大者坐於草上(和尚闍梨即亡者二師也。同學小者大者即亡者弟子也)喪儀云。親度小師哭於幕內受學弟子哭於幕外凡僧來吊則哭而伏俗來弔但哭不伏若比丘喪父母往俗舍受弔其儀即不可雜於男女之中須於幕外堂前布草。或薦面東而坐有人弔則拱手低頭哀哀而哭不用稱罪逆等言無人弔則誦經念佛。

 

  • 奔喪

釋氏。奔喪即大迦葉為始也。佛入涅槃已七日迦葉領徒方至雙林。佛於金棺出雙足示之○鈔云。若奔喪者直至尸所禮拜展哀已後從次第位坐○增輝記云。奔喪者。謂在外處師亡凶信至朋友間先為排比處設靈位(此舉哀儀也)然後引至其處舉盡哀後疾疾而歸見星而行見星而舍既至本院若龕柩已歸塔即先往塔所禮拜盡哀右遶數匝然後歸院與法眷行弔。鈔云。若高節拔群由來清卓者故不局世情必若任情喜怒隨俗浮沈者。或父母二師亡而護夏不來雖來又不展哀者亦道俗同恥。

 

  • 葬法

天竺有四焉。一水葬謂投之江河。以飼魚鱉。二火葬謂𧂐薪焚之。三土葬謂埋岸傍取速杇也。四林葬謂露置寒林飼諸禽獸(寒林即西域葉尸處僧祇律云。謂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今云尸陀林訛也)。

 

  • 闍維

或云。茶毘。或耶維闍毘正。梵云闍鼻多。此云焚燒○十誦律云。比丘疑火葬殺身中八萬戶虫。佛言。人死虫亦死。

 

  • 指果

月上女問舍利弗。言佛弟子當住何處。答曰。當住涅槃夫比丘既落髮披衣。梵云。室羅未尼。唐言。求寂滅洎受戒已名鄔波三鉢那唐言近圓。圓寂。皆涅槃故。釋子死之所歸即涅槃為果。

 

  • 送葬

毘尼母云。闔寺並送葬記云。令觀無常生厭故(今禪居僧亡者。不以尊少主客並打鼓普請送葬蓋准此律)○毘奈耶云。送葬苾芻。可令能者誦無常經。并伽他為其呪願(此文似山所十念也)○淨飯王涅槃經云。淨飯王命終殮以七寶棺佛與難陀在前恭肅而立阿難與羅睺羅在後佛念當來兇暴不報父母深恩躬自擎棺。爾時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時四天王乃代佛擎棺。佛乃執香爐。在棺前。導引而行(今釋子。送父母塟可准此經依佛前導生人善心)。

 

  • 舍利

此物乃是戒定慧。忍行功德熏成也。梵語。設利羅今訛略稱舍利華言骨身所以不譯者。恐濫凡夫骨身故也。又云馱都此目不壞義有二種。舍利。一全身。二碎身碎身有三。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紅色。三髮舍利黑色惟佛舍利五色有神變一切物不能壞焉。

 

  • 立塔

梵語。塔婆。此云高顯。今略稱塔也。又梵云。蘇偷婆。此云寶塔。又梵云。窣堵波。此云墳。又云抖擻婆。此云讚護。或云浮圖。此云聚相○西域記云。立表寄歸傳云。作俱攞。皆壘塼石為之。形如小塔。上無輪。蓋且立塔。有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生信)三為報恩而有等級若初果一級二果二級三果三級四果四級表超三界也。辟支佛十一級表未超無明一支故佛塔十三級。表超十二因緣故。若凡夫比丘有德行者。亦得立塔。即無級。僧祇云。持律比丘法師營事比丘。有德望者皆應立塔○五百問云。得為亡師立塔用自物得不得用師物○塔有銘記非起今世按佛本行集經云。迦葉佛滅度後。波羅奈國王名吉利尸。收舍利用七寶造塔。為作銘記名達舍婆陵迦隋言十相。

 

  • 誌石

杜氏云。精義曰。准禮無文自魏司徒繆襲改葬父母遂刻石以誌又宋元嘉十一年王球死立石誌顏延之為文因此士族祖習焉又馮鑑續事始云。按西京雜記。前漢杜子臨終作文命刻石埋於墓前厥後恐因此矣○白氏六帖云。孔子之喪公西赤為識(識銘誌也)子張之喪公明儀為識(此又非起於漢魏也)又云。銘者論譔先祖之有德君子觀於銘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故。銘之義稱美不稱惡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美而不明也。知而不傳不仁也。三者君子所恥也(取要言之故略而不次)今釋子二師實有德行名業亦宜識之。為僧傳之張本也。

 

  • 稱孤

曲禮云。孤子當室。謂年未三十也。壯有室。有代親之端。不為孤也。今見釋子稱孤。弟子不然也。五杉云。孝院小師者宜也。孝謂喪孝之院。若俗云。孝堂非自代語也。若居大寺院房者。亦可稱之。

 

  • 唱衣

律云。僧輕物。差一五法比丘。分與現前僧。為分不均故。佛聽集眾。先以言白眾。和許可賣共分(言五法者。不隨愛。不隨嗔。不隨癡。不隨怖。知得不得。亦名五德)十誦律云。賣衣未三唱比丘益價。後心悔疑奪彼衣(疑是奪前酬價者)佛言。未三唱竟益價。不犯○目得迦云。佛言。初准衣時。可處中。勿令太貴大賤。不應待其價極方與之。若不買者故增價。犯惡作罪○大毘婆沙論。問。命過比丘衣鉢等。云何得分。答彼於昔時。亦曾分他。如是財物。今時命過。他還分之○增輝記云。佛制。分衣本意。為令在者見其亡物分與眾僧。作是思念彼既如斯。我還若此。因其對治令息貪求故。今不能省察此事。翻於唱賣之時。爭價上下。喧呼取𥬒。以為快樂。誤之甚也。仁者宜忌之。

 

  • 覆墓

殯後三日。再往墓所。謂之覆墓。杜氏云。不載禮經但以孝子自迁奉後追慕所親。又慮墳墓未完復往省之。今釋子往亦無咎。蓋檢校之至也。

 

  • 禮師塚

五百問云。得禮師塚。報恩德故。

 

  • 忌日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營會供養。即忌日之事也。俗禮君子育終身之孝。忌日之謂也。又謂不樂之日。不飲樂故。或云。諱日。或云。遠日(遠日。猶濫曲禮葬事先遠日)釋子師亡。可稱歸寂之日。蓋釋氏無忌諱故。

 

  • 疏子

白佛辭也。蓋疏通齋意爾。亡師雖尊。對佛。必須名呼禮云。君前不諱。父前子名明不敢諱於尊前也。如律中舍利弗滅度。有弟子沙彌均提來。白佛言。我和尚舍利弗命過五杉云。小師(某甲)奉為親教和尚某甲某日設現前僧齋一中。用嚴報地。或覺路等。即不可虛詞壯飾。自掇妄罪焉。

 

  • 寒食上墓

杜氏云。唐開元二十年。勅仕庶家。許寒食上墓。同拜掃禮。今釋子不可習俗。貴免葷酒男女。參雜。貽於譏嫌也。或二親墓須去者必焚香。或呪土呪食。撒於墓所。或高聲念尊勝等。俾幽魂蒙益。即不可與骨肉同座。飲食歡𥬒(禮云。哭則不歌也)。

 

  • 問墳塚間精神有無

灌頂經云。阿難白佛言。若人命終。造立墳塚。是人精魄在中否。佛言。亦在亦不在。何以故。若人生時不造善根。不識三寶。無善受福。無惡受殃。無善知識。為其修福。是其精魄在墳中。未有生處故。或生前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人間。故言不在。或生前不信正真。謟誑欺人。造作惡業。合墮畜生惡鬼地獄。倭受苦惱。故言不在○或問之。子今集此要覽。雖欲利他。安能利己。何則其如抄略真教。增減聖言。得無咎耶。答有聖言為證何者佛本行經云。有諸比丘。取經中要義味。為他說法不依次第。懼以白佛。佛言。我許隨便。於諸經中。擇取要義安比文句。為人說法。但取中義。莫壞本經○雜譬喻經云。若有凡人解深經一句。口誦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萬垢門。皆不能自安。何況博採眾法。為世橋梁耶。

 

習法堂同比丘行妙謹書

(CBETA, T54, no. 2127, p. 306, a21-p. 310, a24)

 

註1:《禪林象器箋》卷14:「瞻病人六失。增壹經云。一不辯良藥。二懈怠。三喜瞋好睡。四但貪衣食。五不以法供養。六不共病人言語談笑。」(CBETA 2023.Q1, B19, no. 103, p. 491a10-12)

 

 

 

 

 

 

 

 

淨土念佛釋疑
 
祖師法語
 
生活中念佛
 

show bar
button